红色古浪:长征精神 万世传承
发布日期: 2021-01-16 16:46 浏览次数:

2021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八十五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伟大的长征精神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掖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强调:“我心里一直牵挂着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们展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散定居在河西走廊的西路军红军女战士刘万寿,是千百名失散定居红军中的一员。她长征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失散定居大西北后,革命信仰不变,初衷不改;解放后继续跟定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当时河西走廊乃至甘肃省有名的女党支部书记。她用一生践行着长征精神,充分表现了一位长征老红军、老共产党员高贵、优秀的品质,是我们杰出的学习榜样。

1914年8月,刘万寿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龙凤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受大哥革命思想的熏陶,她十四岁就跟随大哥参加了红军。父亲因此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不久,大哥也在保卫川北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刘万寿没有被反动派的汹汹气焰吓倒,更加坚定地投入了新的战斗。

由于她坚定、执着的革命精神,1930年,年仅十六岁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中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基层干部,任红五军供给部被服厂指导员。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刘万寿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数次爬雪山,两次过草地,转战数省,历经千难万险。

从10月24日开始,红四方面军总部率三十军、九军和五军共21800人(其中:红军女战士2000余人)从虎豹口强渡黄河,11月11日中央及军委电令四方面军总部和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执行打通国际路线的任务。

刘万寿所在的红五军随三十军右侧西行,经古浪大靖、土门、武威到达永昌,建立了河西走廊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永昌人民政府。

为了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刘万寿所在的红军部队在永昌的八坝、东寨、东十里堡、水磨关、水泉子等地同马步芳的骑兵、马步青的正规军及当地民团苦战20余次,与他们进行了殊死拼搏。最后一次,红军被数倍于己的马家军包围,血战了整整七个昼夜,2000多名指战员牺牲在了永昌大地......

突围后的刘万寿等红军指战员又参加了更加惨烈的高台血战,部队伤亡十分惨重,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近3000人壮烈牺牲。

劫后余生的刘万寿等十六位同志突围出高台后与大部队失散,但他们没有失去坚强的革命信念,临时选俞杰为队长,准备上祁连山打游击。疲惫不堪的他们在一河道藏匿休整时,被一商人发现后告密,多数同志被敌人疯狂追捕杀害,刘万寿因和一女战友汪霞去侦察探路,听到枪声后隐藏进煤窑中才幸免于难。

刘万寿和汪霞虽然躲过了敌人的追杀,却成了离母的羔羊、失群的孤雁。她俩无处藏身,更不敢现身。只能白天躲藏,夜晚在茫茫暗夜里、在刺骨的寒风中、在皑皑白雪中颤抖着、乞讨着,摸索着、探寻着,四处寻找着自己的队伍......

经过没有方向、没有线索的几十个艰辛的日日夜夜,她们仍未找到自己的“娘家人”——红军大部队。

在茫然寻找中,她们无意间流落到了民勤县的夹河。两个当时尚未婚配的女青年,因为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部队,为了活命,经慎重商量,决定嫁给当地人隐藏起来,等待革命形势的好转。

后来,刘万寿遇到了给地主家放羊的贫苦青年闫宗基,被闫宗基收留后与他组成了家庭。从此,她和当时许多流落在民间的所有红军战士一样,完全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散落到了河西走廊......

为躲避国民党匪军的搜剿,刘万寿和闫宗基躲到巴丹吉林沙漠生活了一段时间。解放前夕,经闫宗基亲族引荐,举家迁徙到永登县东山区石坡村定居。1956年10月,永登县东山区划归古浪县,从此属古浪县管辖。

刘万寿与部队失联后,虽然失去了红军战士的身份,但内心一直坚定的坚守着革命信念,她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盼星星、盼月亮,盼得东方出太阳。全国解放的隆隆炮声,使刘万寿热血沸腾,革命激情更加高涨。她积极与当地党组织联系,要求恢复党籍,参加革命工作。在党组织因情况不明,暂不能恢复她党籍的情况下,她不忘初心,革命热情不减,信念不衰。土改时,她积极组织当地群众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之后组织变工队、互助组,得到群众拥戴,被推选担任村农会主任。

1951年她被选拔担任老城乡副乡长。后因石坡村初级、高级社无人当社长,乡政府决定由刘万寿同志去担任社长。

1953年5月,经老城乡上报东山区委批准,同意刘万寿到石坡村去当社长。区委派在老城乡协助工作的刘作有(时人称刘区委,陕北人)和刚接任刘杨文当乡长的谢学孟去给刘万寿谈话。当时,乡上很多人觉得刘万寿不会同意,他们说:“放着乡领导不当下到村里当社长,她傻呀?”

刘区委直截了当说明了区委的意见。谈话快结束时,刘区委问:“刘万寿同志,让你从乡上的领导岗位下到村上去当领导,你有些什么想法和意见,请你谈一谈。”刘区委准备待她耍完牢骚再给她做思想工作。没想到刘万寿欣然接受委派,她说:“这有什么,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对每个革命者的基本要求,咋能计较什么上来或者下去呢?”刘区委、谢乡长听了,会心地笑了,并从内心里对她的人品和觉悟感到钦佩。

1954年老城乡党支部成立,党组织根据刘万寿的一贯表现,恢复了她的党籍,她成了老城乡第一个党支部四名党员中唯一一位女党员。

1958年,石坡大队党支部成立,刘万寿当起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1958年10月3日,中共张掖地委、专署召开大会,对“在对敌斗争中英勇不屈,生产战线上著有丰功伟绩的红军战士”进行表彰奖励。刘万寿出席这次大会并受到表彰奖励。

二十多年的基层工作,刘万寿一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她不识字却记忆力很强,讲话、办事实打实,讲道理。

刘万寿出身于贫困人家,正因为如此,她在基层领导工作中,对穷苦人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扶贫济困,是她一贯的作风,每到各生产队工作,她都要抽出时间去看望贫困户、五保户,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如发现缺衣少穿或缺吃少粮的人家,她回家后找出自家旧衣服或拿出米面,让孩子们送去。

她所在的石坡大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丘陵地区,为了抗旱增产,她带领乡亲们铺压比较抗旱的砂田两千多亩;全大队六个生产队,其中五个队群众住地严重缺水或干脆无水,人畜饮水得去九里以外地方畜驮、拉或人背。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刘万寿发动并组织全大队壮劳力,前后花了五年多时间,截引地下水三处;修筑引水管道长达三十九里。从根本上解决了300多户、1800多人、500多头(匹)家畜、近5000多只羊的饮水问题。有的生产队还种上了蔬菜。

在所有施工中,地下通水管道都是用黄胶泥、卵石筑墙,石板盖顶修筑而成,只有新泉沟工程钻山洞时用的自制水泥槽水泥是国家投资外,其余工程没有花国家一分钱。

1969年夏,古浪县革委会在石坡大队召开现场会,组织全县各大队、公社、县级各单位负责人参观新泉沟截引工程,推广学习刘万寿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压砂修水、解决人、畜饮水,改变贫困面貌的事迹。《甘肃日报》和多家报刊杂志以《不倒的红旗》、《气壮山河》等为题,宣传、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刘万寿还多次被推选为县党代会、人代会,地区党代会、人代会代表。

1976年起,石坡大队的一部分农户搬迁到了海子滩机井灌区。村庄北面紧靠腾格里大沙漠,风沙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生长和村庄的安全。六十多岁的刘万寿老人虽不再担任基层领导职务,但她的组织能力、威望仍不减当年。她动员和带领本村村民,在村北几十平方公里的沙漠里栽树种草,育林封沙。几十年下来,锁住了黄龙,保住了农田,护住了村庄,使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刘万寿一生在工作中始终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她没有利用职权多吃多占集体的粮食、财物,而是和家人一起吃草籽团团、喝稀粥,苦度苦熬,战胜了自然灾害。

在家庭和子女的教育上,刘万寿也是极其严格的。她经常教育家人、子女,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热爱集体。要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为大家做榜样。

1965年搞社会主义教育时,她的二儿子闫向瑜是农村积极分子,因工作能力较强被拟定为转干对象。体检时却因心脏有杂音被淘汰。因母亲与大靖医院的王院长是从四川一起长征过来的老战友,平时来往甚密,闫向瑜想让母亲去通融一下,不要因这点小事影响了他转正为国家干部的机会。刘万寿坚决不去,并说:“我们共产党人绝不能带头走后门!”闫向瑜因此没能提干,当了一辈子农民。

因为她的言传身教,刘万寿的子女们从她身上学到了宝贵的红军精神、长征精神,继承了她的光荣传统。不管是务农的、从军的、还是当工人、当干部的,都能在思想上积极向上,从不走歪门邪道!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作贡献、创业绩。

2000年,刘万寿老人因病去世。当地500多人为她送葬,民勤、景泰等地敬羡她的人也赶来吊唁,裴家营乡党委在追悼会上评价:“刘万寿同志是不是英雄的英雄,不是功臣的功臣!”

刘万寿同志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体现在她身上的红军长征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这种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这种精神,像巍巍昆仑一样令人仰止,像云端灯塔一样导正航向!今天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和西路军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源泉。

愿长征精神千秋万代永世传承!

来源:红色古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