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人的年味
发布日期: 2021-02-02 18:38 浏览次数:

进入腊月,武威的年味便渐渐浓了起来。

从腊月初八开始,春节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的状态,小孩子们在期盼中等着过年。那一天,武威家家户户要喝“腊八粥”,就是用几种食材煮的粥。各家各户的腊八粥并不一样,家境好的人家,购置的食材比较讲究,有桂圆、核桃仁、红枣、莲子、花生等等;一般人家,就地取材,把家里有的小麦、玉米、黄豆、小米等,凑在一起煮上一锅,一家人吃得照样津津有味。

武威俗语云:“过了二十三,过年整七天”,所以腊月二十三,是又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祭奠灶神。“灶神”在武威方言中叫做“灶爷爷”“灶奶奶”。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一年的丰衣足食,一年的身体健康,就要祈祷灶神保佑。武威老百姓认为这一天“灶神”要“清查户口”,因此把灶台打扫干净,献供时毕恭毕敬,怕得罪了灶神。其实这是一种对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心理期望。

除纸蜡香火外,祭奠灶神的供品,最重要的是“灶干粮”,也就是一种烤熟的“小馍馍”。“灶干粮”烤熟后,先要盛盘献供。等祭奠灶神的仪式完成后,“灶干粮”才可以让家人食用。父母常常和小孩子斗智斗勇,防止嘴馋的孩子偷吃。

为了准备“灶干粮”和过年时候吃的“馍馍”,各家各户在腊月二十日以后就陆续开始“做馍馍”。馍馍分为油馍馍、烧馍馍和蒸馍馍几种。油馍馍是油炸的,有小巧好看的“油花子”,也有圆润厚重的“油果子”。蒸馍馍有馒头、花卷,还有莲花子,就是形状像莲花的点缀上多种颜色的馍馍,用以献供,保佑平安。凉州区双城镇的“烧馍馍”有“炉盔子”、“烤饼子”等种类,是在专门砌成的“烧洞子”里用小麦秸秆生火,放在大铁皮上烤熟的。其中“炉盔子”采用了传统的“酵头子”发酵,除此之外不添加其他东西。其制作程序有发面、揉面、打结、装盘、烘烤,谁家的“炉盔子”又大又香又好吃,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证明家庭主妇贤惠能干。“炉盔子”颜色金黄、又酥又脆,有浓浓的麦香味,名闻当地,成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礼物。

做馍馍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要提早几天和面发酵,还要把面做成各种造型,油炸、烧烤、水蒸都需要好几个人分工协作。因此,做馍馍一般都是全家人上阵,还需要邻居之间互相帮忙,人们在劳作中享受过年的喜悦,在笑声中融洽着邻里的关系。

腊月二十三之后,武威各家各户都开始打扫房屋院落和浆洗衣被。每一间屋子,每一个卫生死角,都要认认真真地打扫;每一件床单,每一件衣服都要仔仔细细地清洗。这几天,到处都是轰轰隆隆的洗衣机的声音,到处都是打水倒水的忙碌身影,晾衣绳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衣物及床上用品。

遇到晴朗天气,有的人家在院子里晒好一大盆热水,让小孩子脱光衣服,给洗个澡,就是要洗干净一年的污垢和晦气,以求来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大年三十,和全国各地一样,武威家家户户要贴春联、门画子(门神)、半帘子(门楣上的祝福剪纸),放鞭炮,辞旧迎新。当地群众还有“上坟”(祭奠祖坟)、“请先人(先祖)”以及吃水饺、烩菜的传统。

除夕夜,武威人有“熬夜熬福”的习俗,通俗地讲,就是越睡得晚,来年的“福气”就越多。一家人坐在暖洋洋的热土炕上,一边吃着桌子上摆放着的各种美食,一边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到十二点的钟声响起,小孩子们就到院子里放鞭炮,然后大人们就开始给小孩子们发放“福钱”,也就是“压岁钱”。小孩子们玩够了,闹够了,一个个就睡着了,全然忘了“熬夜”的约定。

大年初一清晨,凉州乡间有“出行”的习俗。那天一大早,家人携带酒肴、香火、馍馍等祭品,赶着牲畜,到院外田野里,摆上祭品,燃着香火,并燃起一圈麦草火,然后男女老幼,牵着牲畜,绕着火堆顺时针转几圈、逆时针转几圈。德高望重的长者念诵祈祷神灵保佑出行大吉、人畜兴旺之类的祝词,然后燃放鞭炮。牲畜也得到了特别的优待,能吃到祭奠的馍馍。回家时,再将剩下的馍馍揣在怀中,此意是“空怀出门,满怀进门”,取其吉利之意。现在这一习俗在多数地方还保留着。

从大年初二开始,武威人开始带着礼物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人家带的礼物大多是自家做的馍馍,后来才发展为牛奶、烟酒等礼品。一般来说,初二日是女婿看望岳父岳母、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初三日再去舅舅家拜年。

正月初五,走亲戚告一段落,人们又待在家里举行送“先人(先祖)”仪式。大意是把大年三十请回来的“先人(先祖)”送回家去。“天大地大,祖先为大”,武威人在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这六天的每一顿饭前,要先祭奠“先人(先祖)”,然后才开始动筷。

武威春节期间有闹社火的传统。凉州社火是融合装扮、造型、技巧表演的传统民俗艺术,除了常有的舞龙、耍狮之外,还有春官老爷、鼓乐队、腰鼓队、秧歌队、大头队、百色队、船姑娘、膏药匠、高跷等表演内容,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正月初六,正是年味十足的时候,乡镇里凉州社火就陆陆续续闹了起来,装扮艳丽的社火队充满了浓郁的民俗特色。敲锣打鼓的社火队会走进每一位村民家,为他们高唱吉祥的贺词。每一个围观人脸上充满着朴实真诚的笑容,流露出自然而生的安逸感,幸福感。

正月初九,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也是乡镇社火进城汇演的日子。那一天,武威城区主要街道要封路,以便社火队行进展演。城区街道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排列整齐的社火队伍贯穿城区大街小巷。各个乡镇的社火展演队伍,带着新春的问候和祝福,为市区人民带来一场民俗风味浓厚的春节文化活动。凉州社火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王城堡的社火重打一上来”这句脍炙人口的俗语,反映了凉州人民团结和谐的优良传统。凉州社火最为壮观的表演是四坝镇的“攻鼓子”,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使观者更能感受到西北人的狂野与洒脱。

武威的元宵节,异彩纷呈,民俗各异。赏花灯是武威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元宵节,凉州区武南镇白塔寺、永丰镇“普康田园综合体示范园”都要举办大型灯会,观赏花灯的群众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武威百姓赏花灯的习俗由来已久,唐代薛用弱撰写的《集异记》记载了一个传说,内容是唐玄宗曾夜游西凉,观看西凉灯会,称赞西凉府灯会的盛大。

而在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乡亲们有“诵念凉州宝卷”的习俗。乡亲们念的卷,正式名称是“河西宝卷·武威”,也叫“凉州宝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宝卷是集“说唱吟和”为一体的民间说唱艺术,演唱形式是韵白结合,边说边唱,内容主要是教化人们敬重天地,行善积德,孝敬父母长辈,守信尽忠,斥恶扬善,爱国爱民。那一天,凉州宝卷的传承人以扁鼓、碰铃、简板、大钹等乐器伴奏,诵念宝卷,为大家祈福。

在凉州区武南镇白塔村,群众都要在元宵节这一天,到凉州白塔寺萨班灵骨塔前闹社火,以此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武威人的民俗是如此丰富多彩,年味是如此浓郁深厚,但最浓的,还是亲情与团圆,幸福与平安。


来源:李元辉  赵大泰   凉州文化研究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