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凉州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信息来源: 凉州文化研究 发布日期: 2021-03-29 18:18 浏览次数:

一、镇馆之宝——《四库全书》

现藏于武威市(凉州区)图书馆的《四库全书》,无疑是“镇馆之宝”。

凉州区图书馆馆藏《四库全书》,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1987版缩印影印本。由原县级武威市(现凉州区)人民政府于1988年拨专款人民币4.5万元购得,共计1500册,后相继又购进《宛委别藏》120册。该《四库全书》如果竖立排列,书脊长达65.5米,净重达到2.36吨。

2020年1月1日武威市、凉州区图书馆合署运行后又购得文溯阁《四库全书》原尺寸影印纪念版1套1函4册,以供读者一睹文渊阁本原貌。目前,在县区级图书馆收藏的《四库全书》十分罕见。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原尺寸影印本发行全套共36375册,市场售价约5000万元。

二、《四库全书》的来历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被称为“康乾盛世”,素来盛世兴文,《四库全书》便在乾隆年间应运而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上奏《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的奏本,得到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认可。乾隆皇帝即诏令全国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取名为《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纂,3800多人抄写(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费时13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是指儒家经典和语言文字方面的书籍;史是指历代史书和地理方面的书籍;子是诸子百家的著作;集则是诗词歌赋类的作品。),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四库全书》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书成后,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多地。其中先抄好的4部分别贮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辽宁沈阳文溯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3部分贮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的装潢非常考究,为了方便检阅,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装潢,即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书籍皆夹于楠木片间,束以绸带,再放入楠木盒子中。盒盖上刻有该书籍的书名和所属部类顺序等信息,以便查阅。

《四库全书》从完成至今的200多年间,可以说饱尽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

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

文宗、文汇阁本,则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

辽宁文溯阁《四库全书》,1914年袁世凯为炫耀文治武功,下令运到北京。1922年险些被日本人骗走。1924年张学良将军交涉,文溯阁《四库全书》回归故里沈阳。1966年又因中苏关系紧张怕发生意外,经文化部批准从沈阳搬到兰州,现藏于兰州市北山风景区九州台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  

文津阁则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调拨到国家图书馆,这是唯一一套原书函原架保存的珍贵版本。

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因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坍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浙江藏书家丁丙与其兄丁申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经二次补抄。1914年在杭州图书馆第一任馆长钱恂的支持下,由徐锡麟二弟徐仲荪及其学生堵福诜自费补抄,历时7年,史称“乙卯补抄”。现藏于浙江图书馆,为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价值连城。

保存较为完好的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解放前经上海、南京运转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任浙江巡抚时,留心搜访《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先后求得175种,依《四库全书总目》为例,为每书撰写提要、随书奏进。嘉庆帝十分高兴,遂据传说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宗之书,亲笔赐名《宛委别藏》,还在每部书的首页加盖了“嘉庆御览之宝”的御玺,又命工匠制作了100个楠木书匣,加以精心包装,然后陈列在养心殿御书案背后的书架上。《宛委别藏》系嘉庆帝在养心殿的藏书总称。

直到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才选了40种影印出版,名为《选印宛委别藏》。至上世纪80年代,台湾商务印书馆始将原书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书仅得161种,其余12种不知去向。

1936年秋,蔡元培(1868-1940)将故宫博物院送给他的《宛委别藏》一百五十册,转赠给庐山图书馆,这些古籍现在庐山图书馆保存完好。

作者简介:杨生宏,甘肃武威人,副研究馆员。曾在凉州区人大常委会机关、统计局、文体局、图书馆工作,现任凉州区长城文化保护站站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