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帮响铃走天下,丝路驼道写诗史——民勤骆驼客
信息来源: 如意甘肃丽乡行 发布日期: 2021-06-26 18:15 浏览次数:

驼夫号子

哎嗨哟~

上了哇路呀,

动起了身!

驼夫连年呀走衙门,

叮咚,走衙门!

走衙门!叮呀嗨咚!


这是一首驼夫号子,深受甘肃省民勤县世代骆驼客的喜爱,从明代唱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民勤骆驼客的文化遗存。

古道长河,落日熔金。浩瀚的大漠,一支驼队行走在岁月的深处,步履沉稳,目光坚毅。“叮咚”“叮咚”的驼铃,穿越悠远的诗史,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民勤古称镇番,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闻名的“骆驼之乡”,豢养使役骆驼历史悠久,古有“汉马唐驼”的说法。

民勤人不但养骆驼,还将骆驼作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陆上交通工具,而那些代代勤劳勇敢的在丝路上掌管驼队的人,则被称为骆驼客,他们在长期的运输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规矩和风俗,沿袭百年。他们和他们的驼队为丝路商品贸易、文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民勤骆驼客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勤骆驼客常年走南闯北,民勤驼队路线四通八达,活动范围广,行程数万里,往返数月至半年。民勤骆驼客走遍了丝绸之路甘肃段辐射的整个北方地区,在异国他乡都留下了远去的背影。

民勤骆驼客在6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跋涉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组织形式、协作规矩、生活方式、生存技巧、交流方法、习俗讲究。骆驼客是一个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团体,分为领房子、骑马先生、锅头、水头、拉链子等。

民勤骆驼客运送货物,一般需要三五十天,长途则需要两年。因此要掌握训骆驼、扎鼻棍、调骆驼、编队、装货、探路、大风天气辨识方向、打踪、寻找水源、盖井、立照子、风雪宿营、续火、防狼、驼队护卫、人与骆驼常犯疾病的治疗、器物的制作修理、和异地异族交流贸易等等诸多旅途、野外生存技能技巧。这些都是历代数目庞大的民勤骆驼客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宝典”和范例,弥足珍贵。

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民勤驼队传说,主要有“皇驼”的传说、马家驼队传说、马永盛的传说、民勤驼队参与平叛的传说、“护国员外郎”的传说、民勤驼镖传说、列宁会见民勤驼队的传说、民勤驼队护送班禅大师的传说、马家驼队救于佑任的传说、马家驼队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的传说,等等,内容荡气回肠、悲壮感人、富有传奇色彩。

民勤骆驼客在驼道上传唱着用民勤方言自编自唱的《驼夫号子》《拉骆驼》等驼夫号子。曲调雄壮高亢,节奏舒缓,唱腔粗犷,古朴沧桑,常与骆驼有规律的步伐和驼铃有韵律的铃声相吻合,深受世代民勤骆驼客的喜爱,从明代唱到现在,是西北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民勤骆驼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漫长驼道上写下了艰辛而辉煌的历史,形成了爱国兴业、勤朴忠厚、智慧勇敢、仁善诚信的民勤骆驼客精神。

民勤骆驼队对民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但为民勤引进了生产生活用品,扩大了对外贸易,将民勤本地的产品运出,促进了商货发展,而且由于驼队所行道多为荒漠无人之地,在长期的运输中,民勤的骆驼客们逐步积累了野外生存的各种经验,培养和锻炼了民勤人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骆驼及骆驼客从人们的记忆中远去,“骆驼客”、栽毛褥子、脚蹬毡,羊皮皮袄,火炬子,悠扬的驼铃声、清脆的咋铃子成了老一辈人的回忆,年轻人只能在文献资料中瞥见曾经的辉煌。现在,骆驼、驼铃等作为旅游景点的道具还存活在世人的面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