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文化印记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发布日期: 2021-07-16 09:34 浏览次数:

腾格里是沙海,巴丹吉林也是沙海,可怕的沙海之间是可爱的沙乡民勤。

旧志中的民勤印记是:“土沃泽饶,可耕可渔。人勇而知义,俗朴而风醇。”这样的民勤,可咸可甜,大有虽未谋面,先敬三分的地理与人脉呢。

历史,总是在沧桑与辉煌之间博弈与跌宕。说民勤触目皆是文化,寻常即是非常,并不过誉。嗜学之风闻于五凉的民勤,“文社寒暑不辍,书生昼夜相闻。故向来科目甲于河西。”民勤人的勤劳与好学,造就了“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为“河西诸州所罕”的人文奇观。

面朝黄沙,逐水而来的民勤先民,远在东周时期,就研习了制陶业。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型丰富,韵味独特,史称“沙井文化”。这一文明,兴亦领先,衰亦临晚,足见斯人创业守业精神之执着。

骆驼与梭梭,都是沙海的“定海神针”。民勤人身上,大都可以看到骆驼的影子。骆驼有两种精神,一是坚信沙漠的那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希望的绿洲。民勤的文化,一如丰盈的驼峰,平素里积蓄能量,关键时发挥作用。而梭梭呢,是植根沙海中,星绿渐成洲的拓荒者。

民勤人的日常生活,很有仪式感。这种沉浸在岁月里的地域文化,会让一个人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鼓足不愿将就的勇气,寻觅继续前进的微光,找到诗和远方的生活。

民以食为天,乡因习而远。一个地方的文化和习俗,与舌尖上的美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面食为例,春节、元宵、二月二、四月八、九月九,以及打庄盖房,民勤人都要蒸松软可口的馒头。顶部点红,拱礼祭献,老者破其盘顶,众人方可开吃。新媳妇坐对月时,花卷子是必备,发好的面擀开了,切成手掌大的方子,抹上清油和胡麻、姜黄粉等,层层叠起,一切一拧,卷子便栩栩如花了。而包子呢,也大有讲究,清明节是扁豆馅的,中元节是葫芦馅的,十月初一则是葫芦拌麻腐馅的,其他时候呢,大都是油瓤子馅的。长风浩荡,从古至今,这种民俗已渗透在民勤人的骨子里,定格为一种文化印记。

西瓜泡馍是民勤的传统美食,其特色、传承、影响、受众与西安的羊肉泡馍足可媲美。炎炎夏日里,摘一熟瓜,于蒂落之处,用拇指甲掐一行印痕,轻轻一按则成一对瓜碗,将干馒头摁入瓜瓤,食之,清凉爽口。干馒头以出锅后即置于烈日下晒干的为上品,渗入瓜水时,可泛出浓浓的太阳味。太阳味的馒头,放入口中,甘甜清香,酥脆绵软。食后肚圆体泰,身心清爽,始觉切成小牙牙儿的所谓品瓜乃小家碧玉之气,会大伤西瓜之神韵。

民勤的节日古风盎然,颇有妙趣。就说端午节吧,民勤人要过两天。端午前一天,巧手的妈妈会把五色彩线搓成花绳子,戴在孩子的脖子、手腕和脚腕上,以祛蚊虫、兆吉祥。花绳子要一直戴到七夕节后才取下来,扔到房顶上,让喜鹊叼给在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每年相会,了却相思。端午当天,小孩子戴花肚兜、香荷包,吃粽子,各家在门头插杨柳条。民勤的粽子不用粽叶,包粽子的皮儿用油饼代替,叫油饼卷糕。

民勤的中秋,少了车轱辘大的月饼怎么行。做月饼,是各家婆姨面食功夫的大比拼。和面,揉面,切面,揪面,团面,擀面,一道道的繁琐工序之后,是一层层浑圆的面饼。面饼的各层撒上红曲、姜黄、香豆子、玫瑰、胡麻等磨成的食粉,一层一色,自大到小徐徐迭起,底层撒胡麻,色深油,最上层撒姜黄,色轻清,寓意“黄天厚土”。层数呢,似乎没有定数,六层为顺,七层为起,八层为发,九层为久,各有说道,但都寓意美好。中秋的月饼出了锅,要晾上几天。明月横空之时,与蜜瓜等果品摆在一起供奉月神,祈盼来年五谷丰登。供完月神后,把大月饼切开,咬一口满嘴清香。每到中秋,朋友圈总有人发感慨:小时候,看着天上的嫦娥,想的是桌上的月饼。现在长大了,看着桌上的月饼,想的是天上的嫦娥。但是民勤人的中秋节,就是瓜果飘香,层出不穷的大月饼,至于月亮里有没有住着嫦娥,倒也没人太在意。

腊八拂晓,村民们要到水井打一桶水,在桶里放一个馒头。这桶水要一滴不洒地提回家,倒进锅里,说是抢来了“金马驹”,然后用五谷杂粮熬煮腊八粥。粥熟后,先要盛一碗端到自家地头,挖一坑倒入掩埋,喂“金马驹”,以示五谷丰登,食用不尽。

这个风俗,也许与匈奴休屠王有关系。民勤在秦末汉初为匈奴右地。《汉书.地理志》记载:“武威有休屠泽,古文以为潴野,东北流入白海。”

据说匈奴休屠王在潴野泽以金人祭天,举行盛大的仪式。后来休屠王和霍去病大战,惨败,被霍去病“收休屠祭天金人”,送回长安。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历史的长河里,匈奴曾踏沙而来,终究被沙卷远去。风沙吹老了岁月,只留下一些和着滚滚烽烟的故事,散落在大漠深处。

民勤历史上曾有过重阳赛驼的习俗。据《镇番遗事历鉴》记载,明朝“代宗景泰三年重阳节,邑民于城北教场塞驼,红柳岗牧民刘玑如夺其冠”。这恐怕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一则时间最早、纪年确切、记载也较为详细的古代民间赛驼资料。

民勤的赛驼习俗在清末依然存在。道光九年九月十日苏武山赛驼,“武举唐灏国首屈一指,获胜夺魁。其所役之驼清癯赢瘦,犹有重疴,讵意奔走如飞,四蹄若翅。有询于灏国者,答曰:‘驼与马同,竞跑最忌饱食饱饮。意欲夺魁,择健跑者断水草七八日,临赛时饲以精料鸡卵可矣。’同道者以为经验之谈”。赛驼的文化习俗与受到游牧民族奔骑竞技活动的熏染有关。

民勤驼夫号子起源于明朝初年。茫茫沙漠中,驼队一走就是数月,为了消除枯燥与寂寞,驼夫号子成了骆驼客最好的陪伴。如今,驼背虽然空了,当年骆驼客的肩头却多了一份无形的包裹,里面装的是民勤人行走天下的记忆,还有他们面对艰苦环境时的坚韧与勇敢。

这些习俗,都是民勤文化的浅表符号,它藏在岁月深处,浸润着时光的味道,一路传承,世代守望。但镌刻在眉间心上,常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门头文化。

几处沙乡门头匾,半部民勤文化史。民勤的门头文化,繁华街巷或大漠深处随处可见,但以红旗谷为盛。民居门墩多以青砖砌之,半坡式门楼,小青瓦铺挂,外挑檐,风格独特,装饰简约,形制多样,端庄儒雅,颇有风范。

门匾,最能体现宅主身份和精神取向,是民居的“眼睛”。一块制作精美的门匾,往往融建筑、文学、书法、民俗、艺术、理念于一体。民勤的民居门匾,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有的以姓氏郡望和历代名人先辈的身份信息命名,有的以古籍名言警句为题,有的则以人居环境、处事理念为本。

红旗谷一处门匾曰“清白传家”。这样的门匾彰显了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了宅主的处事准则,或将儒家传统人文思想作为信仰的依托和家风的昭示。后人通过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可看出先辈爱惜名节、奉扬仁风、讲信修睦、体谅忍让等高尚品德或处世哲学,是传承优良家风“活化石”。

而“六桂后裔”,则是有史以来并不多见的“天团”望族。所谓六桂,就是洪、江、翁、方、龚、汪六姓的总称。这六个姓氏,都是炎黄的子孙,在中华民族族群中,占有重要及光彩的位置与名望。考证姓氏谱系的来源,洪氏出于唐尧的共工,江氏为虞舜时伯益的后嗣,翁氏为周昭王庶子溢被赐姓翁为开基始祖,方氏为神农氏八世孙、帝榆罔的后嗣,龚氏来源于神农氏后嗣的共工氏,汪氏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汪候的后嗣。

古代的民勤,曾留下大名鼎鼎的人物足迹——苏武,金日磾,郭震等。“六桂后裔”在现今的民勤,诸多人颇有成就,从民勤走向全国的,更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民勤民居集精华之大成者,当属瑞安堡。瑞安堡位于民勤县三雷乡三陶村,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占地5000多平方米,大小院落8个,高脊瓦房140多间,亭台楼阁7座,砖包墙高达10米,门楼呈单檐歇山顶,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三进四合院式,为集防卫、民宅、园林艺术为一体的典型的北方地主庄院。

从角楼俯瞰堡内,整体布局取意于“一品当朝”四字。横式前院为“一”字,中院及左右后院为“品”字,堡门、南北文武角楼、前后内院正好是“当”字,“朝”字建筑较隐匿,只有“日,月”小院一目了然。南北墙一高一矮,称做“凤凰单展翅”,堡内有“望月亭”等精巧建筑。

民勤的地名也很古风——苏武山,红崖山,月牙湖,青土湖,来伏山……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生于斯、长于斯的民勤人,浸润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壮观里,守望着杏花春雨诗,沙柳驼铃梦,长风浩浩,千万梭梭迎风飒飒,在浩瀚的沙海星辰中演绎着千年风雅,续写着亘古传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