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我们这样过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范武平 发布日期: 2021-09-20 18:01 浏览次数: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平日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月饼蒸上车轱辘大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武威人的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拜月、吃月饼、全家团聚的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武威大月饼,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夕,武威人就会早早准备蒸月饼过中秋。制作大月饼很讲究,要用精制面粉,用水和面擀张,铺一层面张,抹一层清油,撒一层天然植物香料,一层一色,红曲、香豆、姜黄、玫瑰、胡麻,一层摞一层,摞五层或七层,再包一层皮,一个大月饼就做好了,放蒸笼上蒸3个多小时,厚重大方,圆满喜庆的车轱辘大月饼制作出来,成为当地走亲访友的最佳礼品。

武威大月饼多是传统蒸制而成,说是月饼界第一名副其实,东西南北、四海九州再找不到这么大、这么好看的月饼。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仅是欣赏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其独特美味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摆放在桌上大气圆满、吉祥如意,切开来一层一层诱人无比,吃起来酥软的口感、丰富的香味,让人一辈子都想念。

中秋为何要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武威人民久谈不衰的话题。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这夜,一轮圆月东升时,家家户户都要祭月,在庭院、楼台上摆出月饼、西瓜、苹果、核桃、花生等果品,西瓜一定要切成月牙形状,点燃红烛,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饼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就这样,一家人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传承创新中秋文化

去年中秋,市博物馆开展了《博物馆里话中秋》为主题的社教活动,讲解员通过不同形式为少年儿童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以及有关中秋节的神话故事和传统习俗。在讲解员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少年儿童开展了动手制作轻粘土月饼的活动,每个孩子都主动参与,度过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中秋佳节。

吟诗词、观非遗、赏民俗、做月饼……每年的中秋节,我市的一些部门、单位、团体都要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亲身感受传统佳节的文化魅力。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丰富的传说,吃月饼、饮桂花酒、赏月等习俗源远流长。挖掘中秋文化内涵与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是焕发中秋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之举。

“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比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多彩,由此对‘节味’的追求也大不相同,不仅仅是吃月饼、赏月亮,更是希望有深厚的节日文化气氛。”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元辉告诉记者,文化是一种精神食粮,有很强的穿透力,通过艺术欣赏,寓教于乐,让受众受教育得启发,产生一种精神动力。中秋节是团圆节,记住乡愁,弘扬家国情怀,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让更多传统节日乃至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融入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激发使命担当,为了家庭团圆和幸福,为了祖国繁荣昌盛,不懈努力,持续奋斗。

中秋节年复一年,中秋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传承创新中秋文化,让中秋节具有更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