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非遗‖昼夜之间光影成全 木偶与皮影一家数代挚爱相传
信息来源: 凤凰网甘肃频道 发布日期: 2022-05-25 15:50 浏览次数:

地处甘肃省武威市城东的清源镇中沙村,一座四方四正的农家小院里,进门朝着面向东的屋子走进去,几排服装和角色各异的木偶整整齐齐地陈列着。穆桂英、秦香莲、白娘子等角色一应俱全。这是耄耋老人马登岐的“藏宝屋”。对于马家人来讲,这间屋子收纳着这个家族老中青三代人的热爱。

马登岐老人的“藏宝屋”里盛着他一辈子的挚爱 杨艺锴 摄

马登岐从四五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去十里八乡演戏,十几个人的剧团一出去,就能从正月唱到春耕,“白天演木偶,晚上唱皮影”这是老辈艺人们走南闯北留下来的规矩,用更艺术的角度讲,这是自然光影和传统手艺的相互成全。他们遵循时令,用娴熟的手艺、精妙的唱腔,以及充满历史故事的戏词开启了他们的时代。

马登岐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过完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巅峰时期,台下的观众达几千人之多,回顾往昔,马登岐老人说:“戏台子搭起来,观众就围过来了,无论到哪儿,人都特别稀奇这东西,连着唱个几天几夜,演完了给粮食做报酬,走南闯北的,木偶和皮影就是主业。”

这一演,就是马登岐老人的一生,木偶、皮影自然被他视若珍宝。如今,马登岐家里还珍藏着明清时期的皮影、木偶头像,为了更新、丰富自己演出的家伙什儿,他自制木偶、自刻皮影、自己制作木偶人物道具、服装、头饰。“我一辈子就爱好这个。”马登岐说。

木偶戏和戏曲一样,每次上台前也要给木偶上妆。杨艺锴 摄

马登岐老人不识字,唱腔和唱词完全凭借“口传心授”。早年间,他曾专门请来陕西的专业演员走村串乡演木偶戏,一开始,可以唱的戏本子有四五十本,每一本单独拎出来都可以唱两三天。这样的传承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有“失真”和“缺损”,现在留下的戏本子,可以完整演出的仅仅剩下十几本。

现在,老人还能吼上两嗓子,《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唱段细节生动,从殷商灭到周朝兴,91岁高龄的他依然能把唱词记得分毫不差。

“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一出戏就是《下河东》,王侯将相的传奇故事听着就很有感觉,能打动人。”马登岐老人的儿子马表有接过了衣钵,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的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戏,他从小听到大,也喜欢到大。

现在,摆在马表有面前的问题已经与父辈不同,他经历过木偶戏的辉煌时代,也正感受着它的落寞。“现在演员缺失很严重,演员无法像过去一样,完全把木偶戏作为职业,当作爱好的还是居多。有些人就喜欢某个戏本子中的某一个段落,能唱全的很少。”他说,遗漏的剧目多了、会唱的人又少,如果要长久传承,目前的这种发展状况显然不够理想。

马表有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相比于父亲时木偶戏的辉煌,他面临的情况要更加严峻。杨艺锴 摄

以神戏和朝代戏传统剧目为主的木偶戏适不适应如今观众的胃口?如何去改良?改良哪些部分?凡此种种,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马表有17岁的儿子已经上高中了,他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在家有空,就会画一些皮影和木偶头像的手稿,线条流畅、惟妙惟肖。马表有笑称“儿子的艺术天赋比我强。”

“我父亲对木偶和皮影的热爱,影响着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马表有说,如果以后自己的儿子热爱,他一定全力支持,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丢了太过可惜。也希望喜欢热爱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学习,让老手艺长远鲜活地留在未来的舞台之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