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错金铁镜
信息来源: 凉州文化研究 作者:王丽霞 发布日期: 2022-05-27 15:28 浏览次数:

1969年发现于甘肃省武威城北的雷台汉墓,是国内考古工作中一次较为重要的发现。墓中出土遗物众多,铜器多达171件,包括以后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在内的99件铜车马是该墓最重要的发现。墓葬的时代被推定为东汉晚期(186-219年),为一张姓将军夫妻合葬墓。除大量铜器外,墓中出有铁镜1枚,未见铜镜。这枚铁镜背面有精美的金错纹饰,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屡有文章提及。这里对这件铁镜做一些研究考证。

铁镜圆形,镜体扁平。直径21厘米。半圆形钮,因锈蚀,钮圆而不规则。出土时在镜的正、背两面发现有残存的丝织物痕迹,应是镜囊残留。铁镜镜体锈蚀严重,一部分镜体因腐蚀体脱落而导致纹饰缺失,同时还存在着局部锈体层状膨胀而将纹饰覆盖。经 X光透视后,发现此镜背部通体错以华美的错金纹饰,整个纹饰以剪纸状对称分布,疏密相宜。镜的中心是一个突起的半圆形镜钮,周围错有一圈连续锯齿纹,钮座四周以微弧状方形纹作饰,弧方形纹四角各向外延伸有四片较大的、内部填以多组变异云纹的柿蒂形叶饰,其叶尖端绵延伸至镜缘,使整个镜背均匀的分成四区。每区内各有两只呈对称状展翅欲飞的凤鸟,凤鸟高冠喙吻相对。在相对的凤鸟高冠中各有1字,为汉代常见的“长宜子孙”四字。镜的外缘饰有连贯的十六个内向连弧纹,连弧饱满,内部满饰繁缛灵动的变异云纹。

错金,是一种有着极好装饰效果的工艺,其充分利用了金属自身的不同色泽来达到装饰的目的。方法是在作范时,先是在器物的胎壁上铸出或錾刻纹饰凹槽,然后在凹槽内填入金丝,使两者结合牢固,再用错石将器物表面加以错磨,使之光滑平整,这样华美的纹样就显现出来。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枚铁镜虽锈蚀严重,但通过 X光透视,使我们得以清晰地窥见铁镜上原饰有的繁缛而精美的错金花纹。其中部分错金花纹虽细如毫发,但在 X光下仍清晰可辨,充分反映了汉代娴熟而精湛的错金技艺。

铁镜的形制、纹饰大多模仿铜镜。陈炳应先生经过研究后认为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枚铁镜应定名“变形四叶八凤连弧云纹镜”,并指出此铁镜应属于铜镜专著中所说“变形四叶纹镜”或“变异柿蒂八凤镜”、“凤纹镜”之类镜种。四叶八凤镜,主要流行于东汉晚期桓帝献帝时期,至魏晋南北朝继续流行。在青海的上孙家寨汉晋墓葬以及鄂城六朝墓中类似镜种都有出土。

作为我国古代仅次于铜镜的第二大镜种,铁镜是铜镜的派生物和辅用品。约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铁镜开始出现。汉末、曹魏时期铁镜进一步流行,至唐代仍有铁镜铸造,之后逐渐消失。徐苹芳先生认为东汉后期铁镜的流行主要与当时北方地区铜料缺乏有关。而从雷台汉墓中大量青铜器的出土来看,彼时武威铜料并不匮乏,然而此墓却未以铜镜随葬,这是雷台汉墓随葬器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在墓葬或遗址中共发现铁镜140余枚。这些出土铁镜的墓葬多为砖室墓或石室墓,墓葬的规格较高,墓主中还不乏皇帝、王侯、三公、太守、将军等高官和世家大族。从铁镜的出土情况看,这些铁镜出土的位置,多在墓主头部附近。铁镜一般有漆盒装盛,或有丝织物包裹,或有粉盒相配,显得十分考究,说明了铁镜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是比较珍贵的。贫民墓葬出土铁镜的仅见于洛阳。然而,洛阳涧西70多座小型墓也仅有一墓出土铁镜,足见其极少在贫民阶层流行。这些有关铁镜出土的墓葬资料说明了在当时铁镜可能比铜镜在上层社会更具有其存在的价值,铁镜的流行阶层当主要为中上层社会而非贫民阶层。

另据《太平御览》引魏武帝《上杂物疏》曰:“御物有尺二寸金错镜一枚,皇太子杂纯银错七寸铁镜四枚,贵人至公主九寸铁镜四十枚。”《上杂物疏》中提到曹操进献给皇帝的铁镜中就有金错铁镜,另外给皇太子进献的是杂纯银错铁镜,而给贵人至公主的铁镜上已不见错金银的工艺,这可能是等级的问题。这条文献记载更加说明了铁镜在当时应比铜镜贵重,是上层社会使用的生活用品,尤其是这种错金的铁镜更是只有少数皇族与豪族才可以使用的奢侈品。

错金铁镜在国内出土数量不多。除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一枚外,仅在河北定县43号墓,河南南阳东郊市第二化工厂东汉墓、河北涿州上念村古墓、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等墓中出土。上述四墓中,涿州上念村墓的墓主推测为一贵族或高官。南阳第二化工厂东汉墓墓主虽已不可考,但从这些已知的出土错金铁镜的墓葬主人来看此墓主身份也不会低。定县43号墓的墓主推测可能为东汉中山穆王(141-174年在位)。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铁镜直径达27厘米,是这几枚已知错金铁镜中最大的一枚。墓主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的弟弟,曾官至车骑大将军、大司马、封辽西公,是北燕时期非常显赫的人物。

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枚错金铁镜具体的铸造地与来源已不可考,但从以上墓葬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来看,此墓之所以以错金铁镜随葬,就在于比起铜镜,这种错金的铁镜在当时可能更加珍贵,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枚错金铁镜因其精美绝伦的错金装饰、又兼是汉末贵族奢华生活的代表而倍受这位张姓将军的珍爱,乃至死后随葬于墓中。

河西地区已发掘的汉晋墓葬中,目前仅出土铁镜10枚。除雷台汉墓外,另外8座墓葬分别为武威建国街东汉墓,武威南滩一号魏晋墓、嘉峪关新城1号、13号魏晋墓,嘉峪关观蒲 M10西晋墓、酒泉丁家闸1号、5号十六国墓、敦煌佛爷庙湾五凉1号墓和佛爷庙湾37号西晋墓。

这些出土铁镜的墓葬,也全部为砖室墓。推测这些墓葬的主人应是汉晋十六国时期生活于河西的豪族或地方官吏。其中,有两座十六国墓葬较为重要,墓主身份可考。一座是酒泉丁家闸1号墓。另一座是丁家闸5号墓。丁家闸1号墓出土铁镜1件,已残,具体情况不明。据墓中出土的“镇军梁府君之墓表”砖墓表首,推测墓主可能为河西五凉之一的镇军将军。丁家闸 5号墓中出土铁镜2件,1件直径10.0厘米,另一件直径13.0厘米。两镜背面均有钮,表面已锈蚀,经 X线透视,证实均为素面无纹饰,镜上有织物,似为镜囊残片。墓主推测为王侯或三公。

出土的10枚铁镜中,有4枚因锈蚀严重,情况不明。其余6枚铁镜中最小的是佛爷庙湾五凉 M1墓中出土的铁镜,直径8厘米。雷台汉墓出土的铁镜是其中最大的一枚,直径21厘米,也是唯一一枚采用了错金工艺的。这枚铁镜的出土,是东汉以后武威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毕竟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达才使厚葬成为可能。

从出土情况看,国内铁镜存世数量远远底于铜镜,究其原因,在于其容易生锈,这是它存世较少的原因。而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枚铁镜虽经千年漫长岁月,能够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就显得弥足珍贵。它的出土,使我们得以在一千多年后,了解到东汉后期精湛的制镜及错金工艺水平。不难想象,若非锈蚀,这种经过特种“百炼”工艺锤炼而成的优质铁镜,其表面采用繁缛的错金工艺装饰后,黑色的镜体,金色的纹饰,结合瑰丽的色彩相映成辉,该是多么的华美富丽,而这一点也绝非是铜镜可以媲美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